我国地质灾害预警体系采用四级颜色标识制度,由低到高依次为蓝色、黄色、橙色和红色,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险程度和应急响应要求。以下按风险等级升序详细说明:
一、 蓝色预警(Ⅳ级)
颜色标识:蓝色
风险程度:提醒级(风险较小)
核心含义:
地质体处于匀速变形阶段,有明显变形迹象,但短期内(通常指24小时内)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小。
气象因素(如降雨)导致地质灾害的风险一般,需保持关注。
触发条件举例:
持续降雨但未达到暴雨级别,或地质隐患点变形速率稳定。
应对措施:
公众需关注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,学习防灾知识,准备应急包(含手电筒、药品、现金等);
相关部门加强值守,保持通信畅通,监测隐患点变形。
二、 黄色预警(Ⅲ级)
颜色标识:黄色
风险程度:注意级(风险较大)
核心含义:
地质体进入加速变形初期,24小时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大。
气象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,需提高警惕。
触发条件举例:
地质灾害易发区预测降雨量达大暴雨级别,或12小时雨量≥50mm、24小时雨量≥100mm。
应对措施:
减少外出,避免前往边坡、沟谷等危险区域;
检查居住环境(如边坡稳定性、排水系统);
政府组织隐患点巡查(每日≥2次),准备转移避险。
三、 橙色预警(Ⅱ级)
颜色标识:橙色
风险程度:预警级(风险大)
核心含义:
地质体处于加速变形中后期,24小时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,且规模较大。
灾害风险高,需立即采取防御行动。
触发条件:
强降雨持续且覆盖大面积地质灾害易发区,或隐患点出现明显宏观前兆(如地面裂缝扩大)。
应对措施:
暂停户外作业,组织隐患点全面巡查和实时监测;
应急队伍待命,受威胁区域人员做好撤离准备;
政府可强制疏散危险区居民,封闭道路。
四、 红色预警(Ⅰ级)
颜色标识:红色
风险程度:警报级(风险很大)
核心含义:
地质体临灾特征显著(如岩体剧烈位移),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生大规模灾害的概率极高。
灾害风险很高,需最高级别应急响应。
触发条件:
短时极端降雨(如小时雨量>100mm),或隐患点出现加速变形、异响等临灾前兆。
应对措施:
立即紧急撤离危险区人员,严禁擅自返回;
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,封闭相关道路;
政府启动应急响应(如Ⅳ级或Ⅲ级),抢险队伍集结待命。
五、 总结对比表
预警级别 | 颜色 | 风险等级 | 发生可能性 | 核心应对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---|
Ⅳ级 | 蓝色 | 较小(提醒级) | 24小时内较小 | 关注预警,准备应急物资 |
Ⅲ级 | 黄色 | 较大(注意级) | 24小时内较大 | 减少外出,巡查隐患点 |
Ⅱ级 | 橙色 | 大(预警级) | 24小时内大,可能规模大 | 暂停作业,准备撤离 |
Ⅰ级 | 红色 | 很大(警报级) | 数小时至24小时内很大,规模大 | 紧急撤离,24小时监测,启动应急响应 |
补充说明
预警依据:除实时气象数据(如降雨量)外,还结合地质体变形监测、历史灾害数据等综合判定。
区域差异:部分地方标准可能细化触发条件(如奉节县将红色预警关联到“数小时内临灾前兆显著”)。
公众责任:收到预警后,个人需主动配合政府指令,红色预警下犹豫或延迟撤离可能致命。
此分级体系旨在通过直观的颜色标识和明确的行动指南,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。